在臨床接到一位有趣的小兒個案。這位4歲的小朋友因為扁平足合併姆趾外翻來門診,醫師評估後轉介過來,要我再評估並擬定看看小朋友的情形適合什麼樣的治療方式。
之前的「小孩穿鞋墊可以解決扁平足?家長該知道幾件事!」有提到,若是小朋友在學齡前還沒有足弓,而且沒有足部變形的問題,則大部分是不需使用鞋墊或是矯正鞋,用增加下肢活動方式(跑步、跳躍),刺激足弓的成長就可以了。
但是今天的個案比較特殊,扁平足合併了姆趾外翻,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會有姆趾外翻的情況。
什麼是姆趾外翻?
為了平衡這個現象,最尾端的大姆趾就會往外偏移過去。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姆趾外翻,從X-光看起來,不會只有姆趾的問題,連腳掌骨都會有歪斜。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腳掌骨跟姆趾會歪斜偏移呢?
外力壓迫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外力壓迫,例如長期穿著窄楦頭的鞋子、高跟鞋,這些鞋子在腳趾頭的位置特別狹窄,於是大姆趾就被迫往外偏移。
偶爾一次兩次還不會怎麼樣,但是經年累月長時間的壓力累積,就足以造成大姆趾內外側軟組織的不平衡:大姆趾內側的肌肉和韌帶,被動拉長而鬆弛,當脫鞋子或是換鞋子後,也無法把大姆趾拉回來。
可以注意的是,這些因為鞋子太窄太緊的情況,通常會伴隨大姆趾附近有長繭、雞眼、大姆趾關節周邊疼痛的問題,一旦這些外顯症狀早於姆趾外翻的情況出現,及早換雙寬楦頭的鞋子,並且強化大姆趾肌肉的訓練,通常有機會免於姆趾外翻的狀況。
第二個狀況是,足部不正確的力道傳遞。
這種情況通常跟扁平足有關。正常走路的時候,體重在腳底的傳遞路線是這樣: 腳跟接觸到地面>>整個腳掌承受體重>>腳趾頭推進。
在「整個腳掌承受體重」的階段,足弓像彈簧一樣,扮演著力道緩衝與分散的腳色。而扁平足在這個階段裡,足弓的塌陷,讓體重力道往腳底內側集中,導致在「腳趾頭推進」的階段裡,必須額外產生一個向外的力道,來抵銷內側的體重力道。
誰來產生這個向外力道,就是大腳趾。於是走路的每一步,就像是對大姆趾用近乎體重般的力道往外拉一次,經年累月下來,拇趾外翻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而對大姆趾的壓力,也會產生長繭、雞眼、大姆趾關節周邊疼痛的問題。
偶爾一次兩次還不會怎麼樣,但是經年累月長時間的壓力累積,就足以造成大姆趾內外側軟組織的不平衡:大姆趾內側的肌肉和韌帶,被動拉長而鬆弛,當脫鞋子或是換鞋子後,也無法把大姆趾拉回來。
可以注意的是,這些因為鞋子太窄太緊的情況,通常會伴隨大姆趾附近有長繭、雞眼、大姆趾關節周邊疼痛的問題,一旦這些外顯症狀早於姆趾外翻的情況出現,及早換雙寬楦頭的鞋子,並且強化大姆趾肌肉的訓練,通常有機會免於姆趾外翻的狀況。
足部不正確的力道傳遞
這種情況通常跟扁平足有關。正常走路的時候,體重在腳底的傳遞路線是這樣: 腳跟接觸到地面>>整個腳掌承受體重>>腳趾頭推進。
在「整個腳掌承受體重」的階段,足弓像彈簧一樣,扮演著力道緩衝與分散的腳色。而扁平足在這個階段裡,足弓的塌陷,讓體重力道往腳底內側集中,導致在「腳趾頭推進」的階段裡,必須額外產生一個向外的力道,來抵銷內側的體重力道。
誰來產生這個向外力道,就是大腳趾。於是走路的每一步,就像是對大姆趾用近乎體重般的力道往外拉一次,經年累月下來,拇趾外翻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而對大姆趾的壓力,也會產生長繭、雞眼、大姆趾關節周邊疼痛的問題。
家長應該注意的事
一般來說,學齡前小孩只有單純扁平足的現象,沒有結構變形、沒有發展遲緩、沒有動作不協調的情形,都可以視為正常的發展過程。
但是回到一開始的情況,學齡前小孩子扁平足合併姆趾外翻,檢查鞋子並沒有過窄的問題,表示姆趾外翻有可能是扁平足造成的。
那麼這時家長就需要帶小孩來給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檢查,評估在結構上或是動作功能上是否有所影響。
而該做那些肌群的動作訓練?要不要貼貼紮?是否給予矯正鞋或是鞋墊?對小孩的後續的發展變化又會是如何?物理治療師就會依照孩子的狀況來給予個別化的治療方針以及居家練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