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動作裡的藍綠一家親: 作用肌與拮抗肌





昨天因為選舉看到政黨政治版圖的翻轉,有感而發對應到動作的控制,也有兩種不同的作用肌肉在互相抗衡與協調,我們稱這些肌肉群為作用肌與拮抗肌。


以前的生物課本說:


很久很久以前的自然課本還是生物課本,最喜歡用手肘彎曲當作例子,把上手臂前側的肌肉,肱二頭肌,稱為作用肌;而把後側相對位置的肌肉,肱三頭肌,稱為拮抗肌。

當時的課本會這樣描述,當我們要把手肘彎曲,肱二頭肌這條作用肌會收縮出力,而肱三頭肌這條拮抗肌會伸展放鬆;如果要把手肘伸直,肱三頭肌換成作用肌會收縮出力,而肱二頭肌則變成拮抗肌會伸展放鬆。考試也用這樣的例子出選擇題,要我們選出正確的名稱以及動作。

在中小學的背景知識下,到這邊已經是當時學生可以理解的極限了,但還有幾個疑問沒有講到:

1. 為什麼作用肌跟拮抗肌會這麼溫順乖巧,不會同時出力收縮內鬥,或是一起放鬆擺爛內耗嗎?

2. 拮抗肌跟作用肌遇到不同方向的動作(例如彎曲跟伸直),就醫定會互換角色嗎?有沒有可能做不同方向的動作,卻還是同一條肌肉在出力呢?

這些東西就是物理治療系的學生在大二的肌動學跟生物力學努力奮戰的問題。

先講第一個,對於肢體動作來說,肌肉是可以被我們大腦意識所控制,當今天我大腦想要手肘彎曲,就會傳遞「肱二頭肌出力收縮」的訊號,經由神經系統的傳遞,刺激肱二頭肌收縮,做出手肘彎曲。但是有幾個特殊情況下,會有破壞這樣的動作。


第一種:動作角度太大,肌肉被過度拉長


當手肘彎曲角度太大,造成肱三頭肌肌肉被伸展太長,刺激到肌肉內的肌梭,身體為了避免肌肉被拉斷這麼可怕的事情發生,就會啟動反射反應,讓肱三頭肌出力收縮,縮短肌肉長度。這樣的反射例子,常見於國中生物學到的膝跳反射,反射槌敲下去,拉長大腿股四頭肌肌腱,誘發股四頭肌肌肉收縮,做出踢腳的動作。


第二種:作用肌肌肉用力過度


另一種情況是,當手肘彎曲搬重物時,肱二頭肌出了太多力氣,肌肉收縮程度已經快要強直抽筋,這時候開始刺激到肌肉內的高爾基氏體(Gogi Tendon Organ, GTO),觸發反射反應,強制放鬆作用肌肱二頭肌,並且命令拮抗肌肱三頭肌用力收縮。有時候我們在搬東西,重到超過一定程度時,手會不自主的鬆開讓東西掉下去,就是這樣來的。


第三種:大腦神經處理感覺整合有問題


最後一種情況是,當大腦內部的訊息整合出現問題時,下達給肢體的動作命令也就沒有那麼純粹,而是參雜了許多雜訊,而這些雜訊會讓作用肌收縮的時候,同時讓拮抗肌也跟著收縮,造成外觀動作非常不協調。像是帕金森氏症的個案,因為大腦的基底核發生病變,對於肌肉張力、動作控制無法做出完整的感覺整合,下達的神經訊號讓目標肌肉群,產生動作過多或是動作過少的變化,像是震顫、動作啟動困難……等等。


在正常的生理機制下,作用肌與拮抗肌才能正常作用搭配


在整個動作控制的概念中,作用肌與拮抗肌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正常的神經系統以及肌肉系統的生理作用下,作用肌與拮抗肌都能因應不同的情境做出適當的搭配,用協調的動作表現出來。

但是一旦生理的機制出現問題,力道大小、用力時機、肌肉伸展長度、神經反射......這些因素沒有搭配好,讓作用肌跟拮抗肌發生同時收縮內鬥,或是同時放鬆擺爛,動作表現就很容易出現動作不協調、姿勢不正確的問題,甚至衍生更複雜的肌肉關節病變。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冬天熱敷的秘密





這周末天氣開始變冷,身為北漂的高雄人,對於來北部後,面對第一個濕冷的冬天,準備挑個電暖器來抗寒。身為物理治療師,在學校學習的熱療學,以及臨床上經常使用的熱療儀器,要如何應用在挑電暖器呢?

物理治療使用的熱療,依據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類。例如依照乾濕與否,就有乾熱敷與濕熱敷;例如依照傳熱方式的不同,有傳導熱敷以及輻射熱敷;依照作用的位置深淺,有深層熱與淺層熱。

既然有這麼多的熱療儀器,在復健科或骨科,通常會擺放哪些常用的儀器呢?又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麼選擇使用類似的熱敷效果呢?


熱敷包


通常物理治療師聽到親朋好友去做復健,未問先猜熱敷電療拉脖子拉腰,就知道每個醫療院所一定有熱敷包。熱敷包是一個靠接觸導熱而且富含水分的濕熱儀器,內容物填充了親水性的矽酸鹽或是沙類。

熱敷包通常需要長時間浸泡在熱水中,吸收足夠的溼度與熱度,取出使用時需要在外面包裹2~4層的毛巾,把多餘的水分吸走,避免熱水與高溫的熱敷包直接與皮膚接觸造成燙傷。

對一般家庭而言,使用熱敷包來做保暖工具,是一件非常沒有效率方法,除了24小時要讓熱敷包在恆溫的熱水中持續吸水吸熱外,取出使用後大概半小時就逐漸涼掉,又得重新放回熱水中。

一般家庭要取得像熱敷包效果的熱敷方法,通常建議使用毛巾浸泡熱水後,把毛巾擰乾並折成需要的大小,再放到需要熱敷的位置,大概15~20分鐘左右,就可以拿下來了。

熱敷包的概念就應用到溫控水床上,在床墊裡面,填充水或是一些可以導熱的物質,利用一台機器調整想要的溫度,藉由水或是填充物把床面弄得溫溫熱熱,因為插電控制溫度,不會有熱敷包隨時間熱度降低的問題。


紅外線


紅外線是靠輻射傳導的乾熱,具體一點來說,我們到外面曬太陽,就算是接受紅外線熱敷。紅外線因為靠輻射傳導熱能,對於有皮膚疾病,或是有開放性傷口的部位,不需要直接碰觸到皮膚的特點來說,是一項方便的熱療工具。

不像熱敷包需要在熱水中吸熱,紅外線可以利用電力來產熱,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就成為比熱敷包來要方便使用的產品,在家電市場中,成為霸王及寒流來襲的熱賣商品。這些商品在名稱中,有紅外線以及「遠」紅外線的產品,究竟這兩者是差在哪裡呢?

紅外線是種輻射熱,也就是種電磁波。在物理學上,電磁波依照不同的波長,而有不同的名稱,其中波長760~1500nm,是可見光紅外線;而波長1500nm~15000nm,則稱為不可見光紅外線,也就是遠紅外線。

不同波長電磁波影響人體組織的深度也不一樣,所以紅外線與遠紅外線影響到人體的深度也不一樣。遠紅外線的波長較長,作用大約2mm的皮膚深度;而紅外線則可以做用到5~10mm的深度,達到皮膚深層甚至肌肉層。所以同一發熱強度,遠紅外線在皮膚對熱的感覺,會比紅外線更加強烈。


微波、短波


剛剛講的熱敷包跟紅外線,他們的作用位置最多也只到皮膚和表層肌肉,若是深層的肌肉群跟關節需要熱療,專門設計給這些深層組織的熱敷儀器,就是微波跟短波。

微波與短波利用本身電磁波的頻率、穿透組織的能力、劑量大小來產生熱能,進而提高作用組織的溫度(像是關節、深層組織)。

這類的熱療儀器需要在機器內讓電場跟磁場產生變化才有熱能的釋出,所以機身都會特別龐大,輻射性也比一般電器還強,基本上家庭不會使用,醫療院所才會使用到這類的熱療儀器。


家庭使用熱敷要注意什麼


從上面來看,一般家庭使用的熱療儀器都是淺層熱,有替代熱敷包的熱毛巾,有家電系列的紅外線或是遠紅外線,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幾乎每種熱療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而這些熱療,在使用上要特別注意燙傷的風險,特別是對體感溫度變化不敏感或是熱傳導不良的族群(如糖尿病、感覺認知缺失),反覆檢查皮膚狀況是最好的預防。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物理治療師對於<孩子的簡單正念>讀後感





這本書是半年前,我跟臨床心理師逛書店時,他推薦給我的一本書。認為我在臨床上碰到的一些瓶頸,這本書可以給一些啟發。


專注力訓練的瓶頸


早期療育上,處理專注力問題一直不是物理治療師的強項,但是小孩會因為專注力的問題而影響動作的協調或是發展,或是在治療室裡爆發情緒的問題,因此早期還是很菜鳥的我,只單純處理小孩的動作,常常會落得事倍功半的冏境。當時我跟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討論這問題時,得到的結論是:概念上的處理步驟並不難,技術面才是瓶頸挑戰。

小孩子因為還沒有社會化完全,他們對於刺激的反應(例如有人拍他一下),就是直覺的動作表現(動手拍回來、放聲大哭......);而成人在面對刺激(有人拍一下),會有理性思考的行為(拍人的是另一半,87%應該是撒嬌),之後才是動作表現(對另一半撒嬌回去)。

所以面對注意力不集中而有動作、情緒的小孩,理論上的處理步驟應該是,讓小孩察覺到他的肢體與思緒,再引導小孩做出適當的反應。但是技術面怎麼操作呢?

在「孩子的簡單正念」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活動可以做為執行上參考。


正念,正處在什麼念頭


正念從字面上直觀的解讀,會覺得要人家正面思考,看過書本後,才知道這是教你怎麼專注當下的主題。這樣的正念,作者切成了6個部分,分別是靜心、聚焦、審視、洞察、關懷、以及連結。

首先是靜心與聚焦,很多人(包括我)都會先入為主的以為,連成人要專心一志在想一件事情上都有難度了,何況是小孩呢?其實只要讓小孩習慣察覺到一件事就好,那就是:呼吸。

讓小孩子意識到呼吸這件事,然後引導孩子去感覺氣流從鼻腔到肺部,感覺到胸口擴張後,再有意識地把氣流往肚子帶下去;接著慢慢讓肚子收縮,把氣流從肚子經由胸口、鼻腔,慢慢地拉出來。完成後再讓孩子去描述整個過程中,他感覺到了什麼。


偶然的正念的應用

這種呼吸活動在臨床上,回想遇到小朋友不想遵從指令而情緒爆炸,我曾經不自覺的有用過幾次。因為呼吸是自然動作,不需要我去指令,所以讓小朋友先沒壓力的深呼吸幾次,什麼都不要想,我也不講什麼,只幫忙數數,讓小朋友盡量對到深呼吸的節奏。

漸漸地,小孩子可以把情緒平復下來後,再把事情帶到要處理的事情上,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小朋友說出並明白剛剛情緒爆炸的來龍去脈,再讓小朋友明白對於遊戲指令不一樣的選擇有不一樣的結果,建議小朋友如果重來一次,應該要怎麼做選擇?

小朋友往往也能接受或是理性的討價還價XDD。就算小孩又在那邊盧要討價還價,至少已經是可以理性溝通的狀態下,大人也比較容易明白小孩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對於家長和治療師可以參考的活動範本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當運用專注力,就不會被外在的情緒牽著走,而是精神開始沉澱,往內審視自己的狀態以及往外分辨環境的變化。當瞭解自己,並看清楚自己與其他人跟環境的關係,就能與外界的他人與環境連結,並給予關懷。

這本書除了提到呼吸以外練習專注力以外,還有其他活動,例如讓小孩子練習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接受不同的看法、明白自己與他人是不一樣的……等等,有些活動對於不同的年齡層,一些指令與引導可能得做不同的修改,但我覺得,不管是對家長或是治療師,這本書提供了教養想法的一個範本,可以根據自己遇到的狀況,用正念來引導自己或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