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如何讓痠痛好更快?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小秘密!





新的一年,開始新的健康計畫。很多病人都會跟治療師抱怨,做治療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大家又很喜歡一直來復健,為了讓物理治療師不要跑儀器治療療跑那麼忙,讓個案在做治療更有效率一些,現在來講講,為什麼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要病人回去要做居家活動,而這些居家運動又隱含著什麼目的呢?


哪種記憶最有效率?


講這個之前,先講講記憶這件事。回想以前中小學時期的學習,為了應付期中期末考,通常會在考前一周發憤圖強。假設現在是周末,你有整整2天可以複習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5個科目,你會怎麼分配複習呢?

認真想一下,你以前是怎麼複習的?

有人會每一科從頭看完一遍,開始解題目;有人會連續看個好幾遍,熟悉到可以背起來;有些人直接寫題目,遇到不會的題目再回頭翻書;有人是念完一個段落後寫題目再接下去一個段落……等等各種不同的念書法,那你的方法是什麼呢?再回頭想一下,段考後的成績如何?模擬考的成績如何?最後升學大考的成績如何?

國外的心理學家對於大腦如何處理記憶非常有興趣,於是設計一套實驗,針對重複學習輸入、嘗試練習輸出的記憶方式,配上近期與長期的測驗,把實驗方法與測試結果發表成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如果是針對短期內的測驗,重複學習輸入的記憶方式可以獲得明顯的成績優勢;但是,如果同樣的內容,拉長時間再測驗一次,學習後嘗試練習輸出的記憶方式,反而在測驗分數上比較有優勢。

在治療室學習,治療室以外才是記憶


回到物理治療師為什麼要個案回家一定要做居家運動,因為大家都知道,除了外傷以及先天疾病以外,痠痛原因絕大多數都是姿勢不正確,或是力氣不平衡所引起。為了破壞原先錯誤的姿勢模式和使力方式,物理治療師會在治療室中會放鬆緊繃的肌肉與關節,帶領個案感受壓力較小的姿勢位置,學習較為省力、不會代償的動作模式。

在治療師的學習模式下,個案在當下會覺得身體很輕鬆,做動作比較省力,但這只是治療師暫時借給個案的能力,如果沒有持續練習,身體並不會自己記憶正確的姿勢與動作模式,所以很容易讓原本的習慣姿勢與動作強勢回歸,以完成原本的生活或是工作任務,然後痠痛不舒服又會再一次找上門來。

所以治療師在治療室給的是姿勢與動作的學習,而給予的居家活動,就是一種姿勢動作的輸出與記憶。


居家運動隱藏的心理學


動作練習畢竟不是吃藥,個案不會很準時在飯前飯後就做一次,通常都是在手邊的事情告一段落,或是痠痛開始隱隱出現,才會想到有居家運動要做。做的項目順序也不見得照當初學習的順序,而是從先想到的、熟練的、容易執行的開始做。

這樣的做法其實就符合了動作學習與記憶機制裡的隨機練習以及嘗試輸出。因為執行的時間不固定,動作的順序有點忘記,該做的姿勢有記得但有點模糊,大腦與身體開始提升專注力與認知在這些姿勢與動作上,想要還原當初在治療室的感覺與動作,於是姿勢與動作的神經網絡開始重新連結。

這樣的過程經歷了幾天,每一天重複了3~5次,回到治療室再次治療時,治療師再矯正沒有做精確的姿勢動作,個案就會開始記得:平常應該保持什麼姿勢,做動作時會注意不要引起代償,接著整件事情開始進入正循環:

個案開始有意識自己的姿勢與動作>>>
練習調整自己的姿勢與動作>>>
察覺自己姿勢動作的頻率變高>>>
調整自己姿勢動作的頻率變高>>>
維持壓力較小的姿勢動作的時間越來越長>>>
逐漸取代原本不良的姿勢以及代償動作>>>
原本的痠痛不適感減輕與消失

療效通常藏在最後一哩路


所以當治療師花了幾十分鐘教導回去該練習的動作與姿勢時,不要覺得這東西比治療不重要,或許對個案來說,治療時間以外的練習,可能才是療效的最大來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