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媽媽也有媽媽手?
「打掃完家裡後,某天手就痛起來了!」、「大拇指好痛,似乎遊戲打太多了!」,這些類似的說詞也常常在復健科聽到。尤其是許多主訴大拇指、手腕一活動就會痛,詢問生活型態以及做一些動作測試後,回頭看醫生診斷,幾乎都是迪奎文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俗稱媽媽手。
迪奎文氏症是1895年時,由瑞士醫師迪奎文所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取名。這症狀是描述活動大拇指的兩條肌腱的腱鞘發炎。
對於手部區域來說,因為空間不大,控制手指頭活動的肌肉群都長在手臂居多。這些肌肉群走到手腕,準備要連接到手指頭的時候,就會變成細細小小的肌腱形式,通過手腕,附著在手指頭上。
為什麼會媽媽手?
這些負責不同手指頭動作的肌腱進入手部,就像把好幾十條耳機線塞在小包包裡,如果不一條一條的固定放好,肯定活動幾下就互相打結。
為了避免肌腱發生這麼可怕的事情,在手指頭上都會有「腱鞘」的組織,隔出空間,讓肌腱穿過這些空間,並把肌腱固定在骨頭上,讓手指頭的活動更有效率。
不過要是肌腱過度使用,這些肌腱就會發炎腫大。腫大的肌腱無法在既有的腱鞘空間活動自如,就會與腱鞘產生摩擦,摩擦久了,導致腱鞘的發炎。
當我們又要做手部活動時,就會開始感覺到疼痛不舒服。當這樣的狀況發生在大拇指的時候,就以迪奎文氏症來稱呼。
因為是大拇指的過度使用,所以常常發生在要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婦身上,或是新手媽媽過度施力來抱小孩,因此又有「媽媽手」的別稱。
近年來,男生也開始要做家事,照顧新生兒,或是不分男女,在工作型態上需要一直用到大拇指的行業,或是滑手機,媽媽手已經不再是媽媽才會有的手部症狀,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用3招,緩解媽媽手
媽媽手的起因既然是大拇指過度使用所造成,那麼只要不讓大拇指太過操勞,用幾個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的不舒服。
1. 多休息
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方法!試著使用科技工具(例如掃地機器人),減少自己勞動的時間。
或是把一段的工作時間切成幾個小部分,讓軟組織工作到臨界點時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再不然戴上護具,藉由限制大拇指的動作角度與力氣,達到休息的效果。
2. 適度的伸展與活動
發炎後的軟組織容易沾黏攣縮,為了要恢復日後的活動度和力氣,適當的伸展以及肌力訓練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記住,伸展的幅度與訓練強度是非常看個人狀況而有所調整,建議到復健科詢問物理治療師才做訓練。
3. 擺正肩胛與手臂的姿勢位置
這是從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的概念衍生而來。認為手腕不只是控制手腕的區域的動作而已,藉由肩胛以及手臂的協調穩定活動,手腕可以減輕動作的力道負荷。巨塔哥在臨床上用這樣的姿勢調整方法在電腦族的身上,得到的回饋幾乎確實有效。
這樣做,避免媽媽手!
所以手部使用工具越發精細的今天,產生媽媽手症狀的族群已經不限於做家事女性,新手爸爸、電腦工作者、重度滑手機、廚師、手部使用者……都有可能會造成媽媽手。
足夠的休息,適當的活動、以及正確的姿勢擺位,才是避免肌肉骨骼痠痛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