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肩膀為什麼會痛?從一日幕僚影片學習預防策略





這兩天最火紅的影片,莫過於邰智源跟著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一日幕僚。影片中有一個例行事務,身為幕僚的邰智源必須在市長接受記者採訪時,用錄音筆錄下記者與市長的對話。事後邰智源說向全國舉麥的朋友致敬並詢問學姐,這樣舉著錄音筆還不錯嗎?學姐的回答是還不錯,能撐很久。

看在物理治療師眼中,這其實是一項很有趣的話題:記者或是幕僚,在手拿麥克風/錄音筆,頂著數分鐘到十幾分鐘不動的情況下,要如何盡可能減少肩膀的負擔呢?


肩關節構造


人體的上肢(手臂)為了要伸出手臂,靈活的操作工具,上肢犧牲掉一些穩定度,獲得非常高的活動度。不像下肢,穩穩地卡在中軸脊椎(骨盆)中,而是跟身體分離懸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肌肉、韌帶通通去除,只留下骨頭,手臂會直接掉落到地面上。

為了避免發生這樣可怕的情況,手臂藉由肩胛骨當作橋梁,和中軸脊椎連結起來,這些連結產生許多關節,分別是(肱骨+關節盂)的盂肱關節,(肩峰+鎖骨)的肩峰鎖骨關節,(鎖骨+胸骨)的胸鎖關節,以及假想的(肩胛+胸廓)的肩胛胸廓關節。這些關節在學理上治療師稱為「肩膀複合關節」,一般民眾泛稱的肩關節通常是指(肱骨+關節盂)的盂肱關節。


 

有這些關節,當然要有肌肉、韌帶來協助肩膀可以穩定的活動,做出我們想要的動作,例如從最淺層的斜方肌,到深層的旋轉肌群,這些肌肉群,理想上,是由深層的肌肉穩定住肩胛骨,讓淺層的肌肉帶動手臂,做出動作。


怎麼舉麥?


知道這些概念後,回到一日幕僚,如果學姐要拿著錄音筆,向市長收音時,應該是這樣的槓桿概念:學姊的肩膀關節是支點,手臂長度是力臂,手拿的錄音筆以及整隻手臂重量是抗力,肩膀肌肉負責施力,平衡抗力造成的力矩。




如果學姊肩膀抬手臂的肌肉力氣不夠,產生不了足以抗衡的力矩,那麼為了勉強完成抬手舉麥的任務,負責關節穩定的深層肌肉會被迫放鬆,淺層肌肉更使勁的帶動不該活動的其他關節,產生連鎖的關節活動,讓抬手舉麥的任務可以完成。

一旦錯誤的代償動作日復一日的操作,大腦會把錯誤的動作模式當作正確的動作模式,積非成是下來,不該收縮的肌肉過度使用,應該出力的肌肉疲弱無力,關節壓力增加,就會產生肩頸僵硬、肩膀酸痛的症狀。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勢必得作事前預防,用生物力學來分析,肩膀關節的支點,手臂長度的力臂,手拿的錄音筆以及整隻手臂重量的抗力,肩膀肌肉的施力,這些因素列出來,從物理治療的角度來看,可以改變的地方有兩個:手臂長度的力臂,以及肩膀肌肉的施力。


改變手臂長度的力臂


如果學姊的姿勢不是遠離市長,手臂伸直,而是貼近市長,手臂彎曲,就可以減少抗力所加乘的力臂,減少抗力力矩,自然肩膀肌肉所需要收縮的力量也就不用那麼大。




為了貼近市長,學姊要嘛早其他人一步,卡位在市長旁邊;要嘛再把全身肌肉練壯,突破其他記者的重圍,站到市長旁邊。


改變肩膀肌肉的施力


有兩個著眼的方向,第一個就是做肌力訓練,提升肌肉收縮時可以產生的力量,足以抗衡抗力造成的力矩。不過這種方式雖然長效,但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學姊還有機會鍛鍊,但是像邰智源臨時擔任的一日幕僚,來不及做足夠的肌力訓練,就要執行高強度的任務,可以採用速效的方法:貼上肌內效貼布。

肌內效貼布,是一種具有彈性的貼布,本身沒有藥性,但是藉由伸縮自如的彈力特性,以及獨特的貼法,可以讓原本要出10成力的肌肉,只要出7成力,剩下的3成力由肌內效貼布的彈性提供,可以用來緩解緊繃肌肉,減緩疼痛,或是增強肌力表現,甚至消除水腫。在一些運動賽事的場上,可以看見選手身上貼了五顏六色的貼布,就是用來增強肌肉力量的表現。同樣的道理,學姊或邰智源貼上肌內效貼布,提供額外的彈性助力,就能減輕原本肌肉的負擔。


(截圖自youtube影片)


所以邰智源平常有在練肌肉,在節目當中,邰智源蹲在柯文哲市長的旁邊,盡可能的貼近,雙手高舉拿錄音筆。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改變手臂長度的力臂,盡可能的減少力臂產生的抗力力矩,對於肩膀所需要的肌肉力氣不會超載太多,關節內造成的壓力,相對的也就不會那麼大,自然痠痛的機會也少很多。


生活中幾乎都在舉麥


生活中只要手拿東西把手臂伸出去,就是記者幕僚舉麥這個動作的延伸,例如做家事、理髮、廚藝……等等。其實臨床上,很多病人的酸痛問題都來自於,不該收縮的肌肉過度使用,應該出力的肌肉疲弱無力,錯誤的代償動作日復一日的操作,大腦會把錯誤的動作模式當作正確的動作模式,積非成是下來,關節壓力增加,肌肉緊繃,痠痛就出現了。

物理治療師除了使用儀器治療舒緩症狀,放鬆軟組織,也會運用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誘發並強化疲弱無力的肌肉,修正錯誤的動作模式,釋放多餘的關節壓力,讓肌肉跟關節回復到正常的功能與位置上。但是這樣的治療模式,在健保體系下病人如潮的儀器治療速食環境中是不可能達成,只能在自費買下時間,讓治療師有餘裕做一對一評估並客製個別化療程,才能達到有效率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