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日(5/13)就是母親節,又稱為「母難日」。因為在懷胎跟生產過程中,對母親跟胎兒都是高危險性的期間。尤其在懷胎10月當中,孕婦因為荷爾蒙跟胎兒的影響下,會產生像是下肢腫脹、肩膀不舒服、腰部酸痛……為了緩解這些不舒服,身體會自動產生姿勢、動作上的代償。這些代償動作會隨著懷孕期間成為習慣,延續到產後生活,造成日後肌肉關節酸痛。
孕婦肌肉關節的變化
孕婦因為胎兒的關係,腰椎的往前曲度變大,骨盆往前傾,導致後腰肌肉緊繃。跟著腰椎姿勢改變,肩膀和肩胛骨會往前凸出去,形成圓背姿勢,連帶影響頸椎也會往前,造成肩頸肌肉僵硬不舒服。
懷孕過程中,隨著胎兒慢慢長大,腹肌會被伸展。當腹肌被伸展到超過一定程度,會造成「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腹部肌肉組織的連續性被破壞掉,而無法正常收縮出力。腹部肌肉無法收縮出力,會讓腰椎和骨盆的穩定性降低,造成從躺到坐的姿勢轉換困難。
而賀爾蒙的影響,則是讓穩定關節的韌帶變得鬆弛,造成關節的不穩定性增加,導致下肢關節以卡死的狀態來維持關節穩定性,卻也容易讓關節軟骨的磨耗增加,產生關節的不舒服。
因此對於孕婦而言,如何在懷孕期間,使用正確的肌肉來承受住胎兒的重量,而不是被動延展而鬆弛,就是一件重要的課題。面對懷孕所產生的肌肉、骨骼、關節問題,可以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不同情況所設計的運動來緩解不舒服的狀態,以及降低產後發生姿勢和動作問題。
懷孕過程中,隨著胎兒慢慢長大,腹肌會被伸展。當腹肌被伸展到超過一定程度,會造成「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腹部肌肉組織的連續性被破壞掉,而無法正常收縮出力。腹部肌肉無法收縮出力,會讓腰椎和骨盆的穩定性降低,造成從躺到坐的姿勢轉換困難。
而賀爾蒙的影響,則是讓穩定關節的韌帶變得鬆弛,造成關節的不穩定性增加,導致下肢關節以卡死的狀態來維持關節穩定性,卻也容易讓關節軟骨的磨耗增加,產生關節的不舒服。
因此對於孕婦而言,如何在懷孕期間,使用正確的肌肉來承受住胎兒的重量,而不是被動延展而鬆弛,就是一件重要的課題。面對懷孕所產生的肌肉、骨骼、關節問題,可以由物理治療師針對不同情況所設計的運動來緩解不舒服的狀態,以及降低產後發生姿勢和動作問題。
孕婦可以運動嗎?
很多人會有一個迷思:為了保護孕婦跟胎兒,孕婦能不做運動就盡量不要做。其實很多文獻研究都指出,孕婦在懷孕期間,在正確的擺位下做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緩解懷孕期間的肌肉關節疼痛,在產後也比較少代償性的錯誤動作模式。
對於健康的孕婦,運動項目大抵不脫離熱身、緊繃肌群逐一伸展、個別化有氧活動、軀幹與上下肢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訓練、全身放鬆活動。至於訓練項目和強度,則是根據每一位孕婦不同的狀況去做個別化設計與調整。
比如說軀幹的腹肌訓練,如果是腹直肌分離的孕婦,就不能直接做腹肌訓練,而是要先把分離的腹直肌矯正回來後,才能開始腹肌運動;至於高風險孕婦(像是子宮頸閉鎖不全……之類),更是需要跟醫師討論後,針對孕婦本身的狀況,才能精確設計最適合的運動療程。
孕婦運動仍然要注意
在醫師跟治療師的指導下,孕婦做運動是件好事,在正確的擺位下做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緩解懷孕期間的肌肉骨骼疼痛,在產後也可以降低代償性的錯誤動作模式。但孕婦仍然要注意一些事情:
- 不要在仰躺姿勢超過5分鐘,避免子宮壓迫到腹部的上下腔靜脈。
- 就算只能仰躺,也要在右側屁股下墊毛巾捲,讓身體微微側向左邊。
- 運動出力過程不要憋氣,憋氣會讓子宮跟骨盆腔產生壓力。
- 避免單側下肢活動,造成平衡不穩,增加單側骨盆下肢的關節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