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骨科開完刀之後要做復健嗎?物理治療師告訴你





這幾周陸續接到骨科術後的病人,受傷的原因很多,有職災、有騎車犁田、有被喬骨竟然骨折,還有派系械鬥被砍傷的.....這些病人在來復健科之前,骨科的醫師就已經把該接上的骨頭接回去,該固定的擺位也固定好,術後的影像學追蹤也都顯示恢復良好。

來復健科以前,這些個案都有一個共同問題:關節活動到某個角度,就過不去了。骨科回診詢問醫師,給的回應大致是說,回去努力伸展,多活動就可以了。但是過了幾周,角度依然上不去,最後才來復健科。

這些個案都有一個疑問:究竟骨科手術後,醫生說片子拍起來很棒,恢復良好,那麼還要接受復健嗎?

答案是:要的。而且能越早就越好。

在醫學的專業分工上,骨科的任務是使用手術和非手術的方法來治療肌肉骨骼創傷,像是脊柱損傷、運動傷害、感染、腫瘤和先天性疾病。

以骨折來說,骨外科醫師幫忙把斷掉的骨頭接回去,用石膏或是內固定鋼材把骨頭固定後,只要後續骨頭的生長沒有歪掉,沒有空隙產生,基本上就是所謂的恢復良好,骨科醫師要處理的事情就結束了。至於關節的活動狀況,肌肉是否緊繃,肢體是否能夠應付日常生活的功能,就不在骨科醫師的主要處理範圍內。

那麼有一個問題,既然手術成功,把患處都處理好了,為什麼還會需要後續的復健呢?

我們都知道,如果跌倒受到皮肉傷,經過抹藥殺菌處理後,過幾天傷口處會有一些黃黃黏黏的分泌物。再久一點,傷口開始結痂,這時候去拉扯活動傷口周邊的皮膚,會覺得傷口有明顯的緊繃感;如果傷口在關節附近(像是膝蓋),有時活動角度太大,還會把結痂弄掉,傷口重新癒合。

把皮肉傷復原的過程放到身體內的組織,也是類似的。不管是什麼手術,對身體的組織來說,就是一種傷口。傷口復原過程中,會有組織液或血液滲出,這些滲出液與其他組織相碰,就容易黏在一起,就會形成薄厚不等,方向不一致的疤痕組織。

在肌肉、韌帶,甚至是關節的疤痕組織,在我們做動作時,就會產生緊繃的感覺,若是力氣過強、角度太大,撕裂到這些疤痕組織,就會產生明顯的酸痛感;疤痕組織也會產生另一種狀況,當我們要做到某種程度的目標動作時,因為疤痕組織的限制,會讓身體不自覺的做出代償動作,活化啟動不該活動的肌肉或關節,造成過度使用的情況。

不管是疤痕組織造成的直接限制,還是間接代償動作,在時間的作用下,就會導致附近區域的肌肉力氣不平衡,關節角度受限,動作表現品質不協調,個案開始「很有感」生活有些不方便時,通常距離開刀時間都一個月以上了。

這時候來復健科,除了使用熱敷、電療、超音波......等儀器治療來降低疼痛以外,物理治療師通常會建議個案接受「完整的」徒手治療跟運動治療,包括:一對一的問診病史,評估目前的動作功能,觸診疤痕組織的位置,利用徒手治療把疤痕組織去除,並且指導回去該做的功能性運動,重塑軟組織的方向性,建立平衡的肌肉關節動作模式。

但是在目前健保的模式下,仍然以儀器治療降低疼痛為主,要做到「完整的」徒手治療跟運動治療,往往是醫療院所的預約自費項目。所以若是接受骨科手術後,記得盡早到復健科做術後的復健。而經濟許可的狀況,也可以詢問物理治療師或醫師,除了健保提供的儀器治療外,搭配自費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讓整個術後療程更有品質、更有效率。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瞬間增加力氣!利用肌肉不同的用力方式,做出比平常更有力的事





說到肌肉用力收縮,長度反而被拉長,很多人會無法想像這件事。大部分直觀的想法是,收「縮」的肌肉,長度應該是「縮」短。但這是中文上面的理解干擾。如果我們把肌肉收縮用肌肉出力來取代,在理解上比較容易想像。

肌肉用力的結果,會有3種長度的變化,一個是縮短,稱為向心收縮;另一個是長度不變,沒有外觀的動作角度變化,稱為等長收縮;最後一個是長度變長,稱為離心收縮。3種不同的肌肉長度變化,會有力量表現上的不同。

想像手肘彎曲,肱二頭肌用力時,如果手肘彎曲的速度非常快,是不是代表沒有什麼阻力,肱二頭肌表現出來的力氣也比較小;但如果握著10公斤、20公斤的啞鈴,是不是肱二頭肌要使盡吃奶的力氣,才能讓手肘彎曲一點點的角度。

依照這樣的現象,生理學家們把肌肉在向心收縮的情況下,畫出肌肉力量-動作速度的關係圖:




那麼在離心收縮的情況下,又會是怎麼樣呢?其實跟向心收縮是相反的結果,也就是動作速度越快,肌肉力量就越強,但是不會無限制的強上去,而是停止於某個極限點。




同樣以平常姿勢下,手肘從彎曲到伸直,肱二頭肌的離心收縮來舉例,手上拿著1公斤的啞鈴,動作速度可以控制慢慢地深植;但如果換成20公斤的啞鈴,肱二頭肌產生爆發力只能短時間握住,卻無法長時間的撐著負重,手肘伸直的速度就會快速完成。

於是合併向心收縮,等長收縮、離心收縮的情況,針對肌肉力氣與動作速度的關係,就產生下面這張圖:

  


對一般人來說,這張圖的意義在於,當肌肉處在離心收縮的情況下,產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縮或等長收縮的情況下還要大。因此平常因為力氣不足而做不到的動作,換個姿勢擺位,肌肉進行離心收縮,通常有機會可以完成動作。

物理治療師會利用這種方式,嘗試去誘發肌力不足的病人做出動作,增加動作的經驗;或是做阻力訓練的時候,同樣阻力的情況下,使用離心收縮的姿勢,一方面會比使用向心收縮或是等長收縮的姿勢,可以做到更多的訓練量;另一方面也促進動作控制的能力。

相對的,因為離心收縮使用的力氣最大,如果運動後經歷到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of Muscle Soreness, DOMS),痠痛程度也會比向心收縮和等長收縮來的劇烈。

所以,肌肉用力不僅僅只會縮短,也有長度不變化,也有伸長的模式,搭配不同的肌肉用力狀況,產生的動作效果也會不同。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利用作用肌與拮抗肌,一招甩開蝴蝶袖





在上週,我們講到作用肌與拮抗肌,兩個肌群如何互相合作,把一個動作執行地平順流暢。在以前中學的生物課本,就會出這麼一個題目:請問經過紅色箭頭,作用肌是哪條肌肉?拮抗肌又是哪一條肌肉呢?




標準答案是,作用肌是肱二頭肌,拮抗肌是肱三頭肌。以當時生物課本能解釋的程度,這樣的答案沒有爭議。但如果題目換成:請問經過紫色箭頭,作用肌是哪條肌肉?拮抗肌又是哪一條肌肉呢?

 


如果是問中學生,答案大概都是肱三頭肌是作用肌;但如果是問大二的物理治療系學生,他們應該會跟你說,作用肌還是肱二頭肌。為什麼相反方向的動作,作用肌還是同一條呢?這就牽涉到物理治療裡面的肌動學以及生物力學的分析。

一樣先回到國中理化課的程度,如果分析開始動作以前,以手肘關節當作支點,那麼在手肘支點的左右兩邊,各有哪些力量形成槓桿呢?




有黃色的物品重量

有橘色的手臂重量

有白色的肱三頭肌力量

有紫色肱二頭肌力量

這4股力量沿著紅色支點旋轉,有2個方向的旋轉,分別是

順時針方向:黃色+橘色+白色

逆時針方向:紫色

再看原本的問題,以手肘為支點,要讓手臂的姿勢從彎曲變成伸直,是在做順時針方向的活動,所以說,順時針方向(黃色+橘色+白色)的力氣總和會多於逆時針方向(紫色)的力氣。

這是國中理化可以讓我們知道的事情,所以看起來,肱三頭肌的力氣(白色)貢獻出順時針方向的動作,會是主要出力的肌肉,怎麼會肱二頭肌(紫色)才是作用肌呢?

重點在於,我們的動作是平順流暢的表現,不是像自由落體,會無限制的加速而硬著陸,所以誰該控制順時針方向的動作力量,讓動作不至於失控,傷害到周圍肌肉韌帶跟關節?

反方向的肱二頭肌。

肱二頭肌外表看似被拉長,但其實是在出力產生能量,來抵抗重力的影響,而這也是肌肉收縮的3種形式之一,離心收縮;相對的,肱三頭肌看似縮短,其實本身並沒有,或是只出很小力量在出力。所以才會說,在手臂從彎曲到伸直的過程中,其實出力的不是肱三頭肌,而是肱二頭肌。

知道這個概念可以做什麼呢?坊間很多人都知道,上手臂的肱三頭肌軟綿綿,造成蝴蝶袖會影響外觀,所以想要加強鍛鍊肱三頭肌,讓肱三頭肌變得緊實。但是卻一直拿著啞鈴,重複著紫色箭頭的姿勢,殊不知訓練到的,其實都是肱二頭肌,到頭來肱三頭肌還是軟綿綿的狀態。

如果考慮到重力的影響,要訓練肱三頭肌,可以像下圖一樣:

 


在這姿勢下,不論手肘是彎曲變伸直,還是伸直變彎曲,這兩種動作,都會是肱三頭肌為作用肌,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方法去訓練肱三頭肌,讓肌肉緊實,把惱人的蝴蝶袖甩掉。

對物理治療師來說,觀察並分析一個動作,重力永遠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既可以成為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取決於姿勢怎麼擺放,要訓練什麼肌肉群。所以如果看到動作的教學,記得把重力考慮進去,搭配國中學過的理化概念,就會知道有沒有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