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慣肌肉在此:拗其他肌肉無償做功德的核心肌群

彎腰伸出雙手去抱非常非常重的物品時,很容易一個轉身或移位就造成閃到腰的狀況,明明出力的就是上肢的肩、肘、腕,為什麼受傷的卻是腰呢?

近年來有在健身的朋友一定對於核心肌群不會陌生,但是核心肌群對於一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比較抽象而且難以體會到的肌肉群,究竟核心肌群的用力角色跟一般肌肉有什麼不同呢?

核心肌群從字面上看,就是位於身體最深層的肌肉群,這些肌肉附著於我們的脊椎上,穩定身體中心的姿勢,讓周邊的四肢關節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白色骨頭是脊椎骨,黃色索條是神經根,紅色團塊是椎間盤突出。)

上圖是脊椎模型,可以看到脊椎骨一塊一塊的堆疊起來,很容易受到外力影響而分崩離析,所以模型會用鐵條固定,而在人體裡,就是用核心肌肉來固定這些脊椎骨。

我們四肢所做出來的任何動作,都建立在中軸穩定的情況下,也就是核心肌群的出力收縮。如果核心肌群沒有收縮,或是收縮力氣不足以穩定脊椎中軸,那麼就得由其他肌肉群收縮穩定身體中軸,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動作就會產生活動度不足,動作不協調,或是力量不夠的情況發生。若是我們又強行徵召更多肌群出力收縮,想要達成理想的動作表現時,就很容易發生拉傷、扭傷......等軟組織受傷的情況。

如果以搬家做比喻,搬家工人得把家具先搬到貨車上,再由貨車司機把家具運送到目的地。假設說搬家工人偷懶,或是身體不舒服,甚至是人手不夠時,為了達成雇主要求的時限內把家具運送到目的地,貨車司機只好下來幫忙搬運家具,導致開貨車的司機人員減少,得呼叫其他人替補司機的角色,造成運送上的不協調;又或是搬家具兼開貨車,導至司機過勞而導致搬家途中發生意外。

但是核心肌群屬於隨意肌,也就是說可以隨著大腦意識自由決定是否收縮,這時候就會有問題出現了:如果我們沒有一直命令核心肌群出力收縮,核心肌群只會懶懶的被動延長或縮短,時間作用的加成下,和四肢肌肉群比起來,核心肌群也就會表現得無力。

核心肌群先天肌肉形狀小,力氣不大,後天訓練少,沒有茁壯,面臨像健身房裡負荷量大的重量訓練,或是提重物需要產生瞬間爆發力時,核心肌群抓不住脊椎,身體中軸位置偏移,造成附近肌肉群出力收縮代替核心肌群穩定身體,導至想收縮的目標肌群不一定有出力在原本的動作上。像是健身所練的棒式,就很容易看出核心肌群是否有用力,還是其他肌肉群的代償結果。

至於核心肌群要怎麼才能叫出來工作呢?下一週就要解鎖核心肌群的副本任務,好好地認識認識一下,別讓他們繼續慣下去!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如果你是雙胞胎媽媽,聽到這件事你會?

不久前,我在幫小朋友做治療時,聽到這麼一段話:
A媽媽:「你的肚子現在幾個月了?
B媽媽:「喔!已經5個月了,而且是雙胞胎!
A:「雙胞胎耶!恭喜妳!小孩產檢怎麼樣?」
B:「醫師說兩個發育都還不錯。」
A:「那你有沒有吃好一點,補充營養?我聽另一位媽媽說她以前也是懷雙胞胎,可是出生後一個小孩發展正常,另一個小朋友變成腦麻!
B:「天哪!怎麼會這樣?
A:「好像媽媽本身營養不足,兩個小朋友就互相搶養分,老大搶贏發育比較好,老二就沒吸收到養分,出生前就有腦傷。」
B:「天哪!我去追蹤檢查,醫生是說寶寶發育還不錯,之後我會注意一下營養!

這是家長之間閒聊的對話,本來我是沒有特別注意,但是其中一句: ……媽媽本身營養不足,兩個小朋友就互相搶養分,老大搶贏發育比較好,老二就沒吸收到養分,出生前就有腦傷......」特別引起我的幾個想法:
現在會有營養不足的母親嗎?
雙胞胎是否會互相搶養分?
會的話,胎兒跟胎兒之間不是獨立個體嗎?
不會的話,為什麼會腦傷?

雖然我做小兒早療,但貝比出生前的產科我還真的不熟,因此我把這些對話以及我的疑惑和猜測跟在產科的醫師學長和護理師姊聊聊討論,我才明白,這種狀況可能是一種雙胞胎孕婦會遇到的疾病:雙胞胎輸血症候群(Twin to 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

除了學長姊的口頭解釋,再額外找了雙胞胎輸血症候群的資料,大概了解這症狀描述了同卵雙胞胎共用一個胎盤的情形下,因為血管的血流互相流通,A胎兒的的血液經由胎盤中血管的連結處流向另一B胎兒。

這種情況下會造成A胎兒血液灌流量減少,器官組織發展開始慢下來,體重不會增加,羊水量減少;而B胎兒雖然獲得大量血液供給,但要把這麼大量的血液供給到全身,相對心臟循環系統負荷變大,容易產生心衰竭而死亡。

也因為胎兒們共用一個胎盤,只要任一個胎兒死亡,死胎血液內的有害物質也會經由胎盤傳輸給另一個胎兒,另一個胎兒的死亡率也隨之升高;假使有任一胎兒存活下來,它仍需面對腦部損傷的危機。

結果論來說,如果發生雙胞胎兒輸血症候群卻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胎兒將有高達70%80%的死亡率。


這是產科問題,產科專科醫療人員有專門的醫學訓練來處理相關問題,物理治療對產科的問題沒有太多的著力點。

會想分享這項疾病的知識,純粹覺得坊間有許多似是而非,聽起來合理但邏輯不通的說法,但大家卻一窩蜂的口耳相傳。

因為聽起來有道理,就不會花費心神去更深入想想背後的不合理;因為專業話語聽不懂,更不會有動力想去理解來龍去脈。

換句話說,我們畢業離開學校後所接收的新知往往是別人設計好好的居多,也因此有心人是把詐術用浮誇的言詞包裝後強力放送,再加上自認為為你好的人情推波助瀾下,很多人就傻傻的浪費大量金錢與時間甚至是生命在虛無縹緲的傳言中。

希望我們可以用專業去幫助這個社會,並連結生活帶給大家簡單明瞭的知識,在面對沒有根據的傳言或詐術時,能夠笑而不語的拒絕它!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高跟鞋的美麗與哀愁

11購物節來臨,各家廠商祭出多種優惠下,美妝保養品、服飾配件通常都是購物車上面的待結帳物品,而高跟鞋一向是女生體態裝扮的必備品之一,穿上去之後頭跟身體形成均勻的比例,臀部也變得更翹挺,為什麼平凡的高跟鞋穿上去之後,會產生這麼令人驚訝的變化呢?再來是很多人都說高跟鞋穿久會對腰有不好的影響,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從側面看,理想中人體的骨架應該長這樣:

我們用圖形表示來簡化,紅頭、橘胸、綠腰、黃臀、藍腿、紫踝,像下圖:

如果穿上黑色高跟鞋:

把穿高跟鞋的姿勢移到平地上,身體骨架會像踮腳尖這樣變化,腿跟腳踝的角度變大,身體往後傾:

如果身體維持往後傾的姿勢,不管是靜態的站著或動態的走路,後傾的身體容易因為重力的關係往後跌倒,所以骨盆會往前轉,把軀幹往前帶:
(黃色的臀部骨盆往前轉,姿勢有變正一點。)
骨盆往前,脊椎還是要負責身體的直立,所以腰椎、胸椎彎曲幅度變大,最後頭往前傾:



長久下來,身體為了平衡穿高跟鞋所帶來的變化,從腳到頭分別有:
1.      小腿肌肉長度縮短,造成肌肉緊繃。
2.      骨盆前轉,形成翹臀的視覺外觀。
3.      腰椎彎曲弧度改變,壓力上升,容易局部肌肉緊繃。
4.      胸椎、頸椎彎曲弧度改變,造成肩膀、肩胛肌肉力量的不平衡。
5.      頭容易往前傾。


所以高跟鞋的穿著,偶一為之並不會馬上造成身體姿勢的變化,但如果每天都需要長時間穿著高跟鞋,一些肌肉伸展、放鬆的技巧,就不能偷懶省略,不然就是以日後的身體的健康來交換現在的美姿美儀!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學齡前兒童腳型出現XO型腿,竟然是正常現象!?

「治療師,你看我家小朋友剛學會走路,好像有扁平足,這是正常的嗎?
「治療師,學校老師覺得我們家小孩姿勢有點歪歪,好像人家講的X型腿,這樣要矯正嗎?

最近有些早療的小朋友已經可以獨立走路,或是進入幼兒園系統開始群體生活,這些小朋友的姿勢與動作成為大人關注的焦點。如果出現跟爸爸媽媽預想不同的姿勢動作,家長都會擔心,詢問說會不會有新的問題產生。今天來講講幼兒的扁平足跟XO型腿,家長如何看待。

我們的腳主要功能是用來承重和走路,所以不能單看足踝扁平足或是膝蓋XO型腿單一關節的變化,要從腳底的踝關節,往上到膝關節、髖關節,下肢3個關節的整體變化來評估,才能確定小朋友是否有問題。

一般成年人髖關節是長這樣,紅線鈍角大約是120O(如圖1)


(圖1,取自https://goo.gl/uP8fsQ)

這樣彎曲角度幫忙圓圓的股骨頭卡進骨盆裡。但嬰幼兒跟大人不一樣,他們正常的股骨傾斜角度大約是150O(如圖2)


(圖2,新生兒傾斜角大於成人傾斜角,這是正常現象。)

大於120O的角度,卻要滿足股骨頭卡進骨盆中,所以大腿就會往外偏出去(如圖3)


(圖3,為了股骨頭卡進骨盆,大腿往外偏移)

但是我們不可能這樣子走路,所以身體很聰明會從膝蓋自動代償,把小腿彎進來(如圖4)


(圖4,代償大腿往外翻,小腿往內偏)

最後還要滿足腳底可以平放在地面上站立、行走,腳跟會往外偏移,造成整個腳掌貼在地上(如圖5)


(圖5,為了腳掌可以平放在地上,跟骨外翻形成扁平足)


當下肢完成這樣子的代償時,外觀上呈現O型腿,扁平足。(如圖6)


(圖6,O型腿)

這種因為生長發育所造成的生理性O型腿、扁平足不用太過於緊張,股骨傾斜角度會慢慢變小,下肢各關節重新排列,大約2歲左右O型腿會消失,雙腳外觀看起來就會變成直腿。(如圖7)


(圖7,平行直腿)

2歲之後經過一時平行直腿後,由於下肢關節的排列角度太過,會反而往另一個方向代償,導致大腿往內偏,小腿往外翻(如圖8)


(圖8,大腿往內偏,小腿往外翻代償)

同樣要滿足腳掌可以平放在地上活動,所以跟骨往內翻,整體腿型看起來就像英文X(如圖9)


(圖9,X型腿)

所以又俗稱X型腿,這種現象大約在4歲最常被看到。

同樣的,這也是正常發展現像,只要跑、跳、平衡這些大動作有持續的發展,肌肉韌帶的作用以及運動受力影響,下肢關節會繼續調整位置,排列成關節受壓力道最小的姿勢。大約一直到6歲才發展成熟,形成外觀看起來平行的直腿。(如圖10)


(圖10,平行直腿定型)

物理治療把這種小朋友腳型變來變去的正常現象,用一個具體的鐘擺命名,稱為「鐘擺現象」。好,上面的推論非常難懂而且容易搞混,我當初在學也這麼覺得XDD

因此用簡單的鐘擺圖形來表示(如圖11):



(圖11)

0歲時候O型腿,經過兩年擺盪到2歲變直腿,在經過兩年往另一邊擺到4X型腿,最後兩年盪到6歲回到直腿定型。

所以當我們看到1歲左右小朋友搖搖晃晃走路。腳型有點開開的呈現O型腿,腳也像扁平足一般的走路,就能比較平常心看待「喔!這是這年紀該出現的鐘擺現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