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巨塔裡的物理治療 第一季<完結>


明天就要跨年了,今天就不講理論科普,講講心路回顧。XDD

想當初2017年新年新願望中,專業粉專並不是願望之一,寫下第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大的信心出現第2篇、第3篇,一直來到2017年的尾巴,回頭看到這些文章的產生,竟然一周一次的更新,已經很有毅力的撐了半年XDD

在這半年中,有很大的轉變是,我從被動的接收問題,轉換成主動地尋找問題。開部落格跟粉專以前,對我來說,物理治療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問題,比如說如何買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我可以很反射性地運用專業處理掉,所以很多人在困惑鞋子那麼多,怎麼挑才是最適合,我卻不會覺得這是會困擾人問題。

但是透過線上粉絲提問,或是線下臨床病患或是身邊朋友的閒聊,才會豁然發現,原來以前覺得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對圈外人來說,是一道高聳並且不可攀的圍牆。
有了這樣的認知,回到生活中盡量讓自己跳脫專業去看生活中所謂的瑣事,就會發現很多事情跟物理治療雖然沒那麼相關,但是用學過的概念與技術去解讀,其實非常有趣,例如說日劇暈船

我始終覺得,一門學問如果只能在特定領域跟特定人士溝通,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這半年來,我嘗試了最正統的方式來講了第一季的物理治療,不過對大多數的朋友而言還是覺得難以親近。時逢2017的結束,2018的開始,將會嘗試新的一季巨塔裡的物理治療,希望大家會喜歡!

我們2018!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從早期療育,反對勞基法修法

(圖片取自google搜尋)
今天是抗議勞基法修改惡法遊行日,大家可能會疑惑,好好地講物理治療怎麼突然扯到政治了呢?身為醫療體系的一份子,台灣的醫療就是牢牢地被政治所掌控(健保),所以醫療政策是隨著政治層面有高度相關;另一方面,也要從物理治療的早期療育理論,來看看勞基法修法後對家庭育兒有什麼影響。

講到勞基法,大部分想到的不外乎是加班時數、加班費、休假,勞基法修法影響家庭育兒,大家應該都會覺得匪夷所思:跟父母如何育兒有什麼關係?

稍微研究一下幼兒教育的發展,可以發現不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很強調家庭對於小孩子的影響,比如說成語「相夫教子」,或是「養不教,父之過」,都強調父母除了生養小孩外,對於孩子的陪伴與教育也是一項重責大任。

西方對於兒童早期發展也有一套論述,心理學家布朗斐布納列(Bronfenbrenner)提出生物生態理論(Bioecological Theory)。大意是說影響兒童發展的環境從最內圈的家庭、學校,隨著時間演進,同心圓往外擴展到社會文化、價值觀。換句話說,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功能就是小孩第一次認識到這世界,如果父母給予的愛讓孩子感到溫馨,孩子就會認定這世界是充滿愛與溫情;反之缺少父母陪伴關愛,孩子有可能會對這世界充滿恐懼與猜疑。雖然這些印象有可能在日後的學校教育、同儕互動、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有所改變,但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是否有所正向參與,對孩子的發展有絕對的影響力。

在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的前提下,如果今天勞基法修惡法通過,有可能天天的行程是早上6點半起床盥洗,7點出門,準備8點的上班,上班因為老闆想要一人當兩人用,所以要加班到晚上8點打卡下班,通勤加上晚餐的解決以及洗澡已經晚上10點,扣除之後睡覺的7~8小時,還有多少時間陪自己的家人以及孩子呢?

如果連陪伴時間都不夠了,我們又要如何有深度、有情感的跟小孩子一起探索這世界呢?
當我們發現每天辛苦的認真上班,為他人奉獻專業與時間,卻發現是犧牲掉自己跟至親至愛的陪伴,我們認真工作還有意義嗎?

在社會法令無法保護勞工的情況下,上一世代所謂的「愛拚才會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正向工作態度往往在解構原有的家庭功能,並且把人的價值壓到最低:生活是為了工作,而不是工作為了生活。

有人會問說,那隔代教養不好嗎?事實上,在臨床上追朔發展遲緩小孩的生活史,有一部分比例就是隔代教養。我沒有對長輩的教養方式有批評的意思,但現實中,這些學齡前的小朋友在發展中最需要大量活動來刺激各種能力的進步,長輩可能受限於生理因素無法陪小孩參與這麼大量的活動,只能帶小孩做一些低活動量、靜態的互動,這樣的教養方式,勢必會導致有一些能力發展遲緩。


所以勞基法修惡法通過,會不會對家庭、社會產生負面衝擊?一定會,這些惡果不會馬上顯現,而是在3年、5年、10年,這社會因為家庭的解構、勞工過勞產生衝擊,只是我們要等到那時候才來後悔嗎?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中風復健之6大副本

這禮拜四(2017/12/14)發生詩人余光中因為腦中風合併肺炎過世的消息,在醫院臨床實習還是工作,秋冬時節就是腦血管、心血管意外的個案量爆衝的時期,相對夏天就是腦外傷的高峰期。這些腦部損傷,常常容易造成動作、語言、認知功能的退化,所以常常看到中風病人半邊癱軟,或是動作不協調,有些無法吞嚥與表達,有些則是意識混亂,不清楚自己在幹嘛。面對這些情況;嚴重者則是因為其他併發症而導致死亡。如果身為病人家屬,對於家人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會非常慌張,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腦血管意外在發生前,會有一些端倪可以發現,最常被推廣的是字訣。什麼是快字訣,其實是英文FAST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就是「快」的意思。這串縮寫要表達的意思是:
F (臉部,Face): 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
A (
手臂,Arms): 突然單側手腳無力
S (
講話,Speech): 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
T (
時間,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

覺得不好記嗎?想想看我們對中風患者的印象大多是「沒有力氣,動作不協調」,所以口訣前面FAS其實可以想像成:腦部動作區受到損傷,所以顏面的肌肉左右邊失去平衡,臉型看來不對稱;力氣使不出來,無法做肢體動作;舌頭、咽喉肌肉無法使力,聲音聽起來含糊不清,所以如果出現上面現象,就懷疑是否有腦中風的情況,趕緊送醫檢查。

有了快字訣,近幾年研究又再加上2項參考現象,組成「BE FAST」,其中B就是平衡(Balance)E則是視力(Eye)。如果很突然發生失去平衡,或是單()眼失明或是複視,有可能小腦或者支配視神經的血管發生問題。所以很突然的遇到這些狀況,趕緊送醫做檢查。

如果不幸中風,透過手術救回生命,病情穩定後,下一步就會開始復健。為了讓每個治療師接觸不同病人時能馬上知道病人的狀況,在西元1960年代,布朗斯壯(Brunnstrom)學派規定一套6級分法讓大家參考:

1.癱軟期
這時期的病人身體半側呈現低張力,軟趴趴的狀態。通常病人面對自己的手腳卻無法使喚時,容易對內心產生巨大壓力,造成第一關進步的瓶頸。

2.反射期
病人一樣無法使喚自己的手腳,但是可以利用一些擺位,讓病人「好側」出力,讓患側產生反射動作。雖然不是隨著自己意識在活動肢體,但有些病人看到自己的手腳開始動作,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鼓勵。

3.協同期
此時期代表病人可以隨自己意識做出舉手踢腳的動作,但是肌肉張力的異常,會伴隨其他關節動作的出現。例如要單純的肩膀抬高,外觀看起來除了肩膀抬起外,肩關節會向外旋轉,手肘彎曲,手腕彎曲,手指也彎曲。這樣的動作模式的功能性沒有很好,效率常常容易事倍功半,也是病人第二瓶頸關。

4.自主期
此時期可以說是轉捩點,到了這時期,表示身體對於肌肉張力的控制有顯著進步,可以靠著自己意識做出單一關節的活動。

5.自主期。改
這一期又比第4期厲害,可以兩個關節獨立活動而不會互相影響。

6.趨於正常

這6個時期中風患者會一關一關的過,有些人可以順利過到第六關,有些人會在中間卡關,不論怎樣,中風後的復健之路非常漫長,天氣冷注意保暖,保持血管的健康,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如何幫小孩子挑選鞋子?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4個小撇步!



小朋友1歲以後開始會走路,爸爸媽媽開始準備小小鞋來給自己的孩子穿。在上一次分享買鞋子的小知識後,有粉絲問說,如果對象是小朋友,還有什麼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

俗話說「一暝大一吋」,小朋友的年紀與成長跟挑選鞋子息息相關,今天就要來分享一下,一位正常發展的小孩子,父母如何挑出適合的鞋子。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0-1歲:鞋子可有可無

1歲以內的小朋友,他們的動作表現都是翻身、坐姿、爬行,這些基礎動作大部分都是在床鋪或是地板上做出來,而且這個時候足踝還不是身體主要的承重部位,所以只要保持活動環境的安全,這年紀的小朋友只要簡單的襪套,就可以讓小孩子穿的很開心啦!


1-2歲:可以赤腳,真的要穿,以保護性為主


這時候的小朋友已經開始站立跟走路,使用雙腳移動身體去探索生活的世界。如果小朋友活動環境相對安全,比如說家裡的活動空間、很多人活動的海灘沙坑、公園草皮、學校跑道,那麼可以讓小朋友「赤腳」體驗不同的地形環境,刺激腳底的感覺以及肌肉發展。

相對的,家裡有一些尖銳、缺角的家具擺著,或是戶外凹洞、軟綿的環境,小朋友還沒有足夠經驗去躲避或是適應,考慮穿著一雙防禦力+9的鞋子,可以避免小朋友在走走跳跳中,不小心造成足踝皮肉傷或是肌肉骨頭的傷害。

所以這時候幫小朋友挑鞋子的重點在於是否可以完整包覆足踝,遇到尖角或是障礙的保護力是否足夠。


2-6歲:鞋底平穩,足後跟保護性強,足弓墊不需要


這年齡層的小朋友開始發展出「雙腳承重下」的肢體動作,舉凡跳躍、上下樓梯、跑步、平衡、單腳站、單腳跳都是在這時候發展出來,因此小朋友的活動量變大,嘗試的活動力道也越強。

這時候幫孩子挑選鞋子的重點在於鞋底是否平穩,足後跟的保護性是否夠強,避免小朋友在跳躍或是跑步時,對於力道的控制不佳,導致身體受傷。

另外,這年齡層小朋友外觀上會有扁平足、X型腿、O型腿的現象,有些鞋店店員會以矯正姿勢的理由,推坑購買裝有足弓墊的鞋子,有沒有必要入手有足弓墊的鞋子呢?

首先,小朋友在這2~6歲年齡層正處於下肢鐘擺效應的時候,有足部歪斜是正常的,在足部結構組織沒有破壞、畸形的情況下,是不需要特意在鞋底墊起足弓墊。

如果正常發展下特意提高足弓,反而容易延緩或暫停腳底肌肉、韌帶的發展,長大後反而造成生理性扁平足


6歲~國中青春期:鞋子必須合腳,注意是否有特殊需求


這時候的小朋友持續發育成長中,身體上的抽高,伴隨腳掌的變寬變長。這時候要時常注意鞋子是否太小太大?鞋子的楦頭會不會對腳趾尖產生過大壓力?也可以看看孩子的腳上有沒有長繭、雞眼?會不會有紅色的壓痕?詢問小孩在學校活動有沒有腳痛,或是其他不舒服的狀況?

鞋子大小不合腳就必須更換鞋子,或是孩子參加校隊社團,就要加入適合孩子功能需求的鞋子,比如說打籃球專用的高筒籃球鞋,來保護腳踝;或是踢足球會用到的釘鞋,來促進鞋底的抓地力;有症狀的生理性扁平足,可以開始考慮在是否鞋底加上足弓墊。


青春期之後:像成人一樣的考慮


青春期後的孩子,他們的身體發展狀態差不多跟成人一樣,肌肉骨骼系統也定型,這時候就可以參考成人的挑鞋方法,並且加入個人的喜好和功能需求,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鞋子。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誰說核心肌群一定會收縮?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核心肌群都沒有用力!

上一周我們聊到,四肢所做出來的任何動作,都是建立在中軸穩定的情況下,而所謂的中軸,講白話就是我們的脊椎。脊椎骨一塊一塊的堆疊,並沒有密合的卡榫構造來維持結構的穩定,所以要靠旁邊的韌帶與肌肉來幫忙維持脊椎骨架,所以今天來聊聊脊椎的肌肉穩定。

脊椎的肌肉分成兩大群,一群是跨過許多脊椎關節的總體肌肉,平常聽到的六塊肌、人魚線,學術講法是腹直肌、腹外斜肌,就是屬於總體肌肉;另一群則是連接單一脊椎關節的核心肌肉,比如像是腹橫肌、多裂肌。有沒有發現核心肌群跟六塊肌、人魚線比起來,是不是覺得非常陌生呢?

人體的肌肉有淺層與深層的排列,以腹肌來說,最外層是腹直肌、腹外斜肌,也就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六塊肌、人魚線;第2層是腹內斜肌,第3層才是腹橫肌,也就是核心肌肉。雖然肌肉有這麼多分層,但是我們會覺得做仰臥起坐練腹肌的時候,身體就會讓這3層肌肉同時收縮,所以練出漂亮的六塊肌,代表核心肌肉也練得很強壯,對不對?

理想上是,但現實面其實不一定!

肌肉收縮是有先後順序的,依照大小原則(Size principle)的解釋,會先啟動耐力為主的慢肌來產生力量,若是慢肌產生的力氣不夠才會再啟動以爆發力為主的快肌,來產生更多力量。所以理想上,做仰臥起坐時,耐力型的核心肌群要先收縮穩定腰椎,之後才會是爆發力六塊肌的收縮,把身體帶離地面。

但實際上,很多人因為核心肌群的無力或是收縮速度比較慢,導致六塊肌的收縮比核心肌群快,甚至代償了核心肌肉的任務,破壞腰椎穩定,增加關節壓力,這樣的負面循環久了,就容易造成腰痛的狀況、脊椎相關問題的疾病。

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先察覺到核心肌群的收縮與放鬆,並且在核心肌肉收縮穩定脊椎的情況下,練習讓總體肌肉控制身體中軸的穩定,最後中軸穩定下,再練習功能性的動作。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下面3種動作,看看自己可以達到哪一個等級!

最初等級是腹橫肌的收縮,在仰躺姿勢下,吸氣後慢慢吐氣,吐氣過程中縮小腹,讓肚臍往脊椎方向凹陷,同時間骨盆、胸廓沒有動作,而且摸腹部會有緊繃的感覺。保持腹部緊繃感,再一次緩慢的吸氣吐氣,在核心肌群的收縮下,挑戰平常最輕鬆的呼吸。

第二等級身體在仰躺姿勢下,保持腹部的緊繃感,雙手輕鬆放身體兩旁,兩腳膝蓋彎曲,腳掌踩在床面上。此時左腳不動,將右腳抬離床面,懸空抬高伸直,再把右膝關節彎曲90o,把右腳膝蓋懸空,彎曲、伸直動作重複循環。這等級有4個副本可以選擇,從簡單到困難分別是左腳放床面,再來雙手環抱左膝維持90o,接著雙手不環抱,左膝維持90o,最難則是跟左右腳一起動作。注意不可以忘記核心肌肉的收縮!

最後一等級則是肢體跟軀幹所做出的功能性動作,舉凡跑步、騎車、游泳、重量訓練......都是,如果前面的中軸穩定活動可以很輕鬆地完成,那麼重新做這些運動,就會發現,跟平常表現比較起來,動作協調、角度、力氣、速度都會有明顯提升的感覺。

你練到哪一個等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