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物理治療師看構音問題




在早療過程中,家長有時會疑惑,明明是因為小朋友說話的問題來掛復健科做語言治療,為什麼語言治療師會建議上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呢?


語言的發展,建立在輸入與輸出

小孩子的語言的發展,建立在輸入與輸出的學習。輸入的部分屬於認知上的功能,例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覺到什麼,意識到什麼......這些外來刺激在大腦經過處理後,藉由孩子的嘴巴做內容輸出。所以影響輸出的內容有一部分是口腔咽喉的構音,一部分是文法語句的組織。一旦這3個因素:認知、構音、組織,其中一環產生問題,孩子在語言表現上,就會讓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講話有問題。

評估孩子的語言問題成因,並針對問題執行治療就是語言治療師的看家本領,那為什麼物理治療要跨界講到語言呢?其實是說話本身就是一種動作,人們藉由口腔與咽喉的肌肉收縮,控制聲帶的鬆緊度,讓通過的氣流產生各式的語音變化。針對舌頭、口腔、咽喉的動作訓練是語言治療師的專業之一。對物理治療師來說,會認為真正原因可能是來自於軀幹或肢體的深層肌肉群無力,舌頭、口腔、咽喉的動作不順暢,可能只是結果,而不是成因。


物理治療與構音


物理治療有一套理論叫做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把全身位置鄰近、功能相似的骨頭當作列車車站,用肌肉當作鐵軌,這些部位藉由筋膜系統串連起來,使得肌肉在個別狀態下做動作,會從筋膜網絡影響全身的動作功能。而在解剖列車的理論中,連接咽喉與口腔的線路就是深前線。

深前線負責深層脊椎核心的穩定,讓表淺的肢體肌肉可以有效率的做出協調動作,如果這條深前線沒有發揮功能的時候,執行深層穩定功能的任務就會交由表淺的肌肉作用。這些應該做出協調肢體動作的肌肉,要額外負擔穩定的功能,動作表現看起來就會好像沒有力氣、動作不協調、習慣把姿勢卡在同一位置……等等。

對於小朋友來說,如果是深前線的核心穩定不夠,除了造成同一條線的構音肌肉無法有效率的協調收縮時,在大動作方面,會有力氣不夠、姿勢無法維持太久、W型坐姿、37步站姿、習慣卡住關節代替肌肉收縮、動作協調不順暢……的現象。


做個實驗看看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可以做個實驗玩玩看,第一種是在輕鬆坐著的姿勢講話;第二種是在半蹲下,雙手高舉拿重物的情況下講話,觀察兩種情境下的講話品質。一般來說,在第二種啟動深層線的狀況下,不論是發聲量還是咬字清晰程度,會比第一種沒有啟動深層線的情況下還要好。

所以有時候語言治療師在訓練構音,發現孩子口腔的動作沒有很協調,再加上孩子的姿勢動作偏軟的時候,會轉介給物理治療師訓練孩子的粗大動作。藉由跑跳攀爬的動作學習,誘發深前線的動作功能,促進肢體與軀幹的動作協調,同時間語言治療師持續構音訓練,讓孩子能夠有效率的提升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