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老年生活是長期照護?還是健康老化?





這星期四(6/14),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擴大敬老卡的使用範圍並加值敬老卡額度,用意是希望使用敬老卡的族群,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增加外出活動的動機。表面上來看,這是老人福利,但本質上,其實是鼓勵整個社會要「健康老化」。


台灣已經是高齡社會


台灣在今年(2018)的4月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的推估,要達到人口總數20%老年人口的超高齡社會,短短8年的時間就會達成。因應這樣的趨勢,國家級的老人政策陸續推出,例如各職類的退休年金、長期照護、老人社會福利……等等。到目前討論度最多的老人政策,一是敬老年金,二是長照政策。

敬老年金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只要選舉一到,各候選人就像在拍賣場競標一樣,接連把敬老金提高,但是提高500、1000的金額後,對於老人的生活有什麼根本上改變?加碼了數十年來看,似乎是沒有,也難怪被嘲諷說是合法的買票

長照政策照政府的說法,最終理想是建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服務體系,讓需要長期照顧的族群,可以獲得人性尊嚴的服務。但是理想歸理想,現實上,長照不論是硬體設備、還是照護人員仍然處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做功德」狀態,要達到政府的理想目標,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2、30年前經驗邏輯規劃長期照護


基本上,不管是老人年金、還是長照服務,現在政府制定政策的邏輯是:集合其他人的資源,發揮社會救助網的功能,把所有需要的人通通接住。這樣的邏輯放在30年前的台灣是行得通,透過人口紅利,政府擁有充足的預算和青壯人力,針對有需求的老人給予扶助。當初健保以及各職類退休年金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支撐到現在。但是這些人口紅利一旦邁入老年,成為有需求的族群,後面世代人數又少於老年人口時,這樣的社會救助網就會面臨崩潰,健保、退休年金不就是如此嗎?

所以反過來思考,政府該做的一部份事情,應該趁這些紅利人口在經濟、健康狀態都還是獨立狀態下,努力幫助他們做額外的補強,減少這些人口紅利在老化後,成為有社會救助需求的族群。

比如在青壯年時期,就強調投資理財的重要性,藉由市場的報酬,老年的經濟依然可以獨立;同樣的,在這些青壯年人口體能體力巔峰的時候,就該強調「健康老化」的重要性,避免在老年快速發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能。

本來可以不用社會救助網的族群,因為事前的準備充足,越少人需要用到政府的社會救助網,政府越能夠把資源投入在真正需要的族群,像是貧窮線下、天災意外、天生疾病、罕見疾病……等等。


老後生活自己掌握


當政府長照資源的目標族群是已經失能的族群,要他們再次轉彎到事前預防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與其盼望身體倒下來後政府的全面介入,倒不如趁自己還沒有生病而失能之前,培養自己的健康資本,建立強壯的肌肉力氣,健全的心肺系統,才有機會在老化的時候,開心迎接老年人生,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