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為什麼中壯年啤酒肚會被笑三層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連假烤肉活動,趁著周末,很多人開始準備烤肉的食材,其中少不了的就是肉片的選擇。不論是肉品薄片還是厚片,常常吃肉的都知道里肌肉帶有咬勁,而腰內肉則是軟嫩多汁,究竟是怎麼樣的差異,讓這些同一物種但不同部位的肉品,口感上差上這麼多呢?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網站所給的資料,標示了台灣豬隻分切的依據,平常會看到的里肌肉、霜降豬肉是背部肌肉,梅花肉屬於肩胛部位的肌肉,五花肉或是三層肉則是腹脅肌肉群。

一般來說,動物越常活動的肌肉群,肌肉較為結實,在料理口感上會有嚼勁;反過來說,越是不需要出力收縮的肌肉群,吃起來也就較為軟嫩,像是豬肚子腹脇部位的五花肉或是三層肉,不用太多烹調火力就很軟嫩入口。

控制豬隻前腳的動作就是肩胛部位的梅花肉、負責穩住身形的背部里肌、霜降肉、專責走動的前後腿肉就是屬於較有嚼勁的肉質,在調理上,就需要比較大的火力或是烹調時間來讓肉質軟化。

如果今天豬隻可以像人一樣,兩腳站立起來,那麼豬隻的全身肌肉群會因為要抵抗地球重力把身材拉直,而讓鬆垮的腹脇肌群也得用力收縮才行。

換到人類身上,在兒童和青少年的階段,這時候身形、體態尚未大幅度的增長變重,所以有一定活動量的生活下,他們全身肌肉會是結實而不會鬆垮。

但是過了青春期後,身體短時間內的抽高,身體重心的改變,需要更多額外的肌力來穩定身體骨架。但身體有些部位的肌肉群無法短時間內跟著發展到相對應的肌力,再加上為了完成穩定身體骨架的重責大任,於是就偷懶的用關節卡住的方式,犧牲一些活動性來獲得多一點的穩定性。

而這樣的方式,常常會帶來過多的關節壓力,造成磨損,提早退化。或是姿勢上的歪斜,例如頭往前傾、肩膀往前成弧形、駝背、肚子往前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進行特定肌群的肌力訓練,會有許多肌肉群在觸壓中感覺是軟嫩無力的。

軟嫩無力的肌群鮮少收縮,在時間的推移下,慢慢的會被脂肪組織所取代。特別在腹部,被脂肪組織填充的所凸出的肚子,被稱為啤酒肚,而也因為類似豬隻腹脇部鮮少出力收縮的樣子,也常被笑稱三層肉。

一旦肌肉慢慢被脂肪所取代,對於老年期需要肌力來維持活動量,會無法提供基本的活動量。活動量降低,心肺功能、血液循環的能力也會慢慢退化。若是不幸又有肌肉骨骼的磨損內傷或是外傷,需要輪椅或臥床一陣子,很有可能就在也無法脫離,導致生活品質的降低。

所以今年中秋烤肉時,除了吃各種不同的肉品時,也要多多進行肌肉的訓練,保持全身肌群在結實彈性的狀態,替未來的自己留下可以自由行動的本錢!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青春期轉大人,物理治療師運動建議






孩子準備進入青春期轉大人


不久前,有粉絲翻出去年我寫有關孩子長高原理的文章,詢問說有沒有具體的活動可以在家裡讓小孩參與。再加上這一兩周在診所接到年齡大約小三小四的孩子,要評估諮詢體態、姿勢、步態的問題。

準備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事前的活動量要充足,如果缺乏充足的運動,骨骺生長板的刺激不夠,或是隨著身高抽高,骨架變大,體型改變,肌肉卻沒有相對應的力氣來支撐,很容易造成姿勢上的歪斜,導致後續的動作代償。

這篇文章要來聊聊,在實證研究上,什麼樣的活動型態能夠刺激骨骺生長板的生長呢?

日本的大鼠研究,什麼運動組合最能刺激骨頭生長


2018年有篇日本研究,不同類型運動對於生長板的影響,實驗對象是同樣為哺乳類的大鼠,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觀察運動後,控制組與實驗組大鼠的生長板厚度、增殖情況…….這些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實驗組又從強度、頻率、期間去做兩兩區隔,細分成運動強度(跑步跟走路)、運動頻率(每天一次跟三天一次)、運動時間(60分鐘跟15分鐘),所以實驗組總共有2x2x2=8小組。

實驗結果發現,總體觀察下來,在高強度、低頻率、長時間的組合下,是最能促進大鼠的生長板活性、骨頭的代謝狀態。

但是很可惜的是,這次實驗對象並不是人類,所以這項結論只能推測同樣為哺乳類的人類,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情況,並無法100%完全對應。


阻力訓練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好嗎?


運動強度要高強度,並且增加肌肉力氣,很多人想到的是阻力訓練,利用負重來讓肌肉收縮並增加強度,那阻力訓練會對青少年或兒童的骨骺板造成傷害嗎?

在2017年的美國研究,做過一篇回顧性文章,整理了阻力訓練對於兒童跟青少年的影響。

首先阻力訓練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好處並不是如同成人般地讓肌肉肥大而強壯,而是藉由提升神經系統的神經網絡,增加動作的經驗,刺激運動單位的活化,促進更多肌肉纖維的收縮,讓動作表現更為有力氣。(動作單位與肌肉表現的關係可以參考這裡)。

阻力訓練會破壞骨骺板的說法,是因為阻力訓練通常和肌力訓練、重量訓練、負重訓練混在一起討論。對於成人來說,這些訓練在健身房是差不多用途,都是用來增加肌肉質量。

但對於兒童跟青少年,這些阻力訓練是為了增加神經網絡,刺激運動單位活化更多肌肉纖維,跟肌力訓練、重量訓練、負重訓練用來增加肌肉質量的生理效應以及訓練目的並不一樣。

因此在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青春期前和青少年應該避免舉重,健身和最大阻力的訓練。就是為了避免一味強調肌肉量的成長,而忽略了神經系統的功能強化。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會建議這樣做


所以在臨床上,如果發展正常,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我給家長的大方向建議會是:一周2次,每次大約60分鐘,活動內容強調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的排列組合,例如:

游泳(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
跳繩(心肺有氧+核心穩定)
花式跳繩(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
瑜珈球活動(動作協調技巧+核心穩定)
球類活動(動作協調技巧)
......等等活動。

最後,要記得,孩子的發育成長是動態過程,並不是一招打遍天下,而是要隨時觀察小孩的狀況並給予修正與微調,如果對於小孩的發育或是動作有疑問,記得詢問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


附註:本篇文章同步刊載於這裡以及這裡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9/8物理治療師的生日,來看看物理治療的歷史






物理治療是什麼?


今天9/8號是物理治療師節,在這天獨具紀念意義卻沒有放假的節日裡,來聊聊物理治療的歷史。

物理治療的英文是Physical therapy,而Physical的中文意思除了物理外,還有身體、自然的意思存在。也就是說,只要順著身體自然的規律去做處理,都能統稱Physical Therapy。


物理治療的起源


所以追溯Physical Therapy的源頭,可以從四大古文明的民俗療法開始講起,但是要有系統化的論述以及臨床實證的研究,要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才開始。一戰之前,歐美流行小兒麻痺,一戰過後,許多士兵因傷而裝具義肢,因此歐美各國當時對於義肢裝具、行走訓練、疼痛控制……等復健相關領域開始興起。

台灣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在1950年代,小兒麻痺開始在台灣流行,對於這些需要復健的小兒麻痺患者,當時駐台美軍軍團有物理治療人員,進入到各大醫院進行治療並培訓相關治療人員,在1958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編制物理治療科,成為全台第一個物理治療的頭香,隨後台大緊追跟上,成立物理治療復健部。


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


那時候,台灣覺得自己應該要有培訓物理治療的管道,再加上中國、台灣、美國的外交情勢開始變化,駐台美軍隨時都會撤離,台大在1967年在醫技系成立物理治療組,招收第一屆物理治療組學生。1970年設立復健醫學系,直到1992年 (民國81年),才正名設立物理治療學系。

台大系所名稱的改變,對應的是台灣物理治療的定位。在職能、物理治療師專法立法以前,兩個專業都隸屬於復健醫學,再區分成物理治療組、職能治療組做分流。所以後來開設學系的中山醫、陽明、高醫、中國醫,都是採用復健醫學系的頭銜。當時聯考放榜,都能很驕傲的說自己考上醫學系XDD

直到物理治療師法立法後,復健醫學系才正式走入歷史,各大學也正名為物理治療學系。

隨著台美的斷交,美國跟世界衛生組織的駐台醫療人員撤離,現在我們稱之為大老的前輩們,熱血揪團成立物理治療學會,當時學會廣邀海外學人至台灣開辦訓練課程,讓物理治療教育的培訓不至於中斷。

在此同時,學會也積極籌組亞洲物理治療聯盟,想要加入「世界物理治療聯盟」 (World Confederation of Physical Therapy,WCPT)。可以這麼想像,當時台灣的物理治療就像是巷口的雜貨店,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就像是全國的7-11,只要成為聯盟的一員,不管在技術或是學術,都能透過這種非官方的方式交流,學會當時肩負著跟世界接軌的使命。


物理治療師法的政治角力


隨著越來越多物理治療人員的培育,要求成立專法,脫離復健科醫師,獨立執業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立法這種比誰的籌碼多的政治角力,新生的物理治療勢力,仍然無法突破醫師公會的阻擋勢力,直到一個突破口的出現:全民健保的通過。

復健科醫師若要加入全民健保,病人所有的治療流程,包括看診、治療、領藥都需要國家認證且健保核可的醫事人員操作。所以在這種情勢下,要嘛醫師自己看診兼下來治療病人,要嘛讓物理治療師法通過,成為正式醫事人員,醫師看診,治療交由物理治療師操作。

把自己累得半死,跟,放棄一些權限,兩害取其輕的狀況下,醫師公會退了一步,同意物理治療師立法,但提出一個但書,也就是現在物理治療師法的12條的最後一句: 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

當時的物理治療大老覺得醫師公會讓步,可以立專法了,也就答應這條但書。

於是要求成立專法,脫離復健科醫師,獨立執業三大目標完成第一步,沒想到卻是日後物理治療師專業自主的緊箍咒,這道緊箍咒不僅讓物理治療無法脫離復健科醫師,再加上院所的經營策略,完全阻礙了後面2個目標,也種下物理治療新血不願意投入職場的原因種子,直接影響到現在的勞動環境以及薪資待遇。


因應策略與行動


大老們為了降低這樣的傷害,開始從臨床、修業年限作調整,希望讓民眾認知到物理治療的重要性,激發民間輿論來增加修法的談判籌碼。

首先在醫院推行了物理治療中心,讓醫院所有科別的醫師,不用經過復健科醫師的會診,都能直接轉介有物理治療需求的病人到物理治療中心。讓其他專科醫師知道,物理治療可以直接的幫助到他們手上的病人,展現專業自主。

目前全台灣有台大醫院搶頭香成立,南部的成大醫院也開始跟進,大老們藉由台大與成大的示範,期望其他醫院也能跟著遍地開花。

搭配前面的物理治療中心,大老們覺得,現在醫學知識日新月異,大學四年的時間已經不夠傳承物理治療知識,於是打算把大學4年制改制成6年制,但這一方案在臨床上受到比例懸殊的兩極化評論。

目前陽明大學搶頭香改制成為6年制,台大則是現行4年與6年並行的雙軌制,其他學校則是維持4年制觀望中,等待陽明、台大的學生畢業後,在臨床執業狀況如何,再決定是否跟進。


回顧歷史,是為了自己知道在哪,要往哪去


到現在大概把台灣的物理治療的歷史掃過一次,歷史不是為了背誦年代與事件,而是為了找出脈絡。一個專業的培訓與養成是長年累月,並且不斷跟外界交流以及經歷各種利益衝突的政治角力,才有可能萌芽並且茁壯,而且當中任何一個決策點改變,都有可能造成往後截然不同的局面,感謝當年為物理治療奮鬥的大老致上敬意,也期許我們這一代,能給下一代更好環境!


為什麼9/8號是物理治療師節


噢對了,為什麼9/8號是物理治療師節呢?還記的剛才講的物理治療界的7-11,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嗎?9/8就是世界物理治療聯盟成立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一天,把9/8定為物理治療師節,是全世界共用的喔!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物理治療師聊神秘的磁場治療







很多人因為生活習慣的關係,會有莫名的身體酸痛問題,日本藥妝推出一款磁力痛痛貼的產品,包裝主打,不含藥性成分,利用磁力原理,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這東西有人用了覺得效果不錯,但有些人用了覺得一點改善也沒有,究竟這樣的商品,在物理治療師的眼中,到底是什麼原理呢?


磁場治療的說法



只要說到物理上的磁場治療,也就是N極S極會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大致上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藉由變動的磁場,產生電流,刺激肌肉和神經的反應;另一種說法是,紅血球含有二價鐵離子(Fe2+),在身體表面放上一個磁場,會影響二價鐵離子(Fe2+),進而影響紅血球的循環,也就是改善血液循環。

第一種說法,變動的磁場產生電流,這在物理治療是成立的。原理在磁場治療改善體質!?真正的磁場治療沒有你想得那麼玄!有提到變動磁場對於人體的而產生的生理效應。

今天要聊的是第二種說法:「紅血球含有二價鐵離子(Fe2+),在身體表面放上一個磁石磁場,會影響二價鐵離子(Fe2+),進而影響紅血球的循環,也就是改善血液循環。」整段話乍看之下好像是對的,但還是有怪怪的地方。


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不看上下文,單獨把每一句話分離出來,會是這樣:

紅血球含有二價鐵離子(Fe2+)>>>這是對的
在身體表面放上一個磁石磁場,會影響二價鐵離子(Fe2+)>>>無法確認
進而影響紅血球的循環,也就是改善血液循環。>>>這是對的!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磁場會影響鐵,但是金屬的元素一旦變成離子,是否還保有元素的特性?這就有待商榷。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鈉(Na),鈉元素放進水中會產生激烈的爆炸反應,但是把食鹽溶解在水中,解離出來的鈉離子(Na+)在水中卻十分安定。證明同一元素在離子型態,不必然會跟原子型態是同樣特性,那鐵(Fe)跟二價鐵離子(Fe2+)呢?

就我目前能找到的文獻,並沒有直接的實驗可以證明,磁場對於二價鐵離子(Fe2+)的影響,跟對鐵的影響是雷同或類似的。如果有這領域的行家,歡迎分享你看到的文獻或看法。

所以「紅血球含有二價鐵離子(Fe2+),在身體表面放上一個磁場,會影響二價鐵離子(Fe2+),進而影響紅血球的循環,也就是改善血液循環。」這段話,因為中間的推論無法被證實,因此在邏輯上是無法成立的。


磁場治療簡單講就是......


回到原本的磁場治療,在物理治療的操作上,如果磁場儀器是變動磁場,那可以依據物理學上的定律推測,由磁生電來對肌肉神經產生治療效果。

若是單一不變的磁場刺激,並無法由現有的實驗證據來肯定磁場因素的療效,反而可能是其他因素而產生的療效。

而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磁力貼產品,有些人覺得很有效,但是有些人卻覺得無效的原因。


酸痛問題如何解?


那面對痠痛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撇開外傷、神經痛、反射痛來說,痠痛本質,大部分都是「不該使用的過度使用,應該作用的卻虛弱無力」,所以沒事多活動,伸展緊繃的肩膀脖子,強化無力的核心肌群,才能真正的解決痠痛問題。